【采访】陕西省佳县老科技干部协会会长 强国生:红枣它挂果早,实际栽培的第二年就开始挂果了。
【解说】:俗话说,桃三杏四梨五年,枣树当年就可结果。
枣树就是依靠这些生存智慧和繁殖策略,苦斗沙、碱、风、寒、涝,抵御恶劣的环境的侵袭。
按理说,枣树有这些品质,完全可以回到山上,造福一方。为什么历史上枣树没有上山呢?今天的变革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麻烦呢?
20世纪八十年代,市场经济大潮涌动,红枣的需求量增加,枣的价格一路攀升。这是当地人引枣上山的另一个动因。
强国生曾在泥河沟村所在的乡镇工作,亲历了古枣园的新生、佳县枣快速发展的过程。
【采访】陕西省佳县老科技干部协会会长 强国生:红枣这块,一般一亩那个时候能有四五百斤,卖到四五块,能有一千多元。
【解说】:良好的效益,激发了人们种枣的热情。大家不约而同地把改变家乡面貌的希望寄托在枣的身上。
【采访】陕西省佳县老科技干部协会会长 强国生:加上政府引导,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全县兴开大栽枣树。
【解说】:然而,问题接踵而来。第一个问题就是干旱。
抗旱本是枣树的特点,但水分少得太离谱。干旱虽然没有影响枣树的生存,它们活下来没问题,但结出的枣果水分不足,质量很差。水,就成了第一个拦路虎。